整治门头招牌 莫强求风格一致
8月11日,昆明多家媒体报道了一则重要新闻: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,昆明市市容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下发行动方案,准备开展市容环境整治活动。活动内容有10项,包括增加绿化、美化橱窗、治理商圈、整治户外广告和门头招牌、整治货车车身广告、打造柔性执法队伍等等。其中绝大部分都规定了完成时限。
市容市貌关乎城市形象,直接影响来客对城市的**印象和市民的生活、工作、学习。整治提升市容环境理所当然是一项重要任务,任何时候都应该认真抓、重点抓。在COP15举办之前,城市管理部门认识到当前存在一些影响环境、干扰市民的问题,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治和提升方案,既为市民办了实事,又积累了管理经验,值得点赞。
但是,每个人都知道管理城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人们对城市面貌的要求和对管理能力的期望越来越高,个性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,管理者要兼顾秩序和便利,要考虑共性和个性,要讲究特色和美观……单单是管好街头的广告、招牌、橱窗,就是一门大学问。
市民们也许还记得,2018年年初,昆明多个地方的沿街店面招牌换成了统一风格,杂货店、水果店、服装店、餐饮店……所有店铺门头都挂上配色一样、外形一样、字体也一样的招牌,一时间街头风格大变。整齐划一的感觉确实出来了,但人们对此却议论纷纷——
“配色不好看,希望店招不要做成统一风格。”
“不同商家的招牌应该有不同特点。太千篇一律,没有烟火气。”
“城市要美,街头本来就应该五光十色。招牌全部一个样,造成审美疲劳。”
这种情况不只昆明,在国内多个城市都曾发生过。当时,有媒体对这种情况发声,指出:提升市容市貌与追求整齐划一之间不能画等号。城市面貌的形成、发展自有一套逻辑和规律,是所有生活在此的市民参与其中而逐渐形成的,试图短时间内人为改变这种逻辑,效果不好,也难以持续下去。管理者应当牢记,让城市变美,不是为了应付谁,“是为了给市民创造更好的城市环境、为商户打造更具特色的商业氛围”。
现在,昆明街头那种统一风格的店招已经所剩无几,这背后,一定有管理部门反思的成果。此次,昆明市容环境整治提升方案提到了一点:“持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,对标对表杭州城市管理先进经验。”这句话,就是成果。
杭州城市管理先进经验有哪些?杭州城管部门曾总结过几条:理顺管理体制,管理数字化+智能化,注重立法、依规,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。可见,这次昆明整治提升市容市貌,有了较为明确的参考坐标;加上有了以前的经验教训,在整治门头招牌和户外广告时,也许不会再强求所有店家风格一致了。
“多样性”已经是当下的热词。城市的功能和面貌也需要有多样性,才能让数百万市民各取所需,各自满意。